查看原文
其他

45周年祭丨段有利:唐山大地震,我们在天津逃过一劫

段有利 新三届 2022-10-07


作者简历

作者1977


段有利,1957年生于沈阳。1971年随父母建设三线南下湖南益阳,同年进厂工作。参加1977年高考,曾就读河北承德石油学院、南方航空技术学院等。当过工人、技术员、企业管理人员、高级职称。多次在国家、省、市报刊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设计的橡胶机械曾填补国家空白,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设计组成员之一),现已退休。


原题

45年前的今天 
一生都不会忘记




作者:段有利



今天是唐山大地震45周年。

45年前的唐山大地震,是20世纪以来全球人员伤亡最为惨重的一次地震灾害。一代代中国人,以至全人类,都对那24万惨死的生灵铭记永远。

1976年7月28凌晨3时42分。夜幕笼罩下的唐山市,万籁俱寂。陡然,一道蓝光刺破夜空,紧接着,天穹旋转,大地抖动。街道、铁路、楼房,在强烈的摇撼之中错位、变形,倒塌……

拥有百万人口的华北著名工业城市唐山瞬间被夷为平地,变成一片废墟。

一百公里之外的天津受到强烈震撼,地震给这座沿海城市带来巨大灾难,天津是仅次于唐山的重灾大城市。

我当时出差在天津,亲身经历了这场浩劫。

据《天津通志》记载,在这场大地震中,天津市死亡2.43万人,重伤2.15万人,数百万人露宿街头,数十亿财产毁为瓦砾。天津的财产损失超过唐山。

 之后,回到湖南,再次遭遇益阳橡胶机械厂家属区发生的“地震”。

岁月匆匆,当年一行6人当中的老领导王永生、工程师徐金芳已经离开我们多年,每当想起他们心中不禁伤感起来。总工程师朱耿亢及杨国智、高玉成都已年过80,当中最小的我有责任和义务把当年遭遇大地震的亲身经历记录下来。

弹指一挥间,唐山大地震已过去整整45年。时光虽过去,但记忆不曾忘却,直到现在想起那一刻,感觉就像经历了一次生存与死亡的煎熬,至今仍然觉得我们是这场灾难的幸存者。

回首当年:灾难突然降临时的惨烈画面, 之后又无奈地等待着余震的蹂躏、危难时刻大家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等一幕幕让人悲壮感动的场景,此刻仿佛又浮现在眼前......
 
一生都不会忘记
 
01
疯狂逃命

1976年5月,化工部给我厂下达设计、制造工程轮胎机械“4#B型轮胎成型机”的任务。

厂研究所接到任务后立即成立研发设计小组,任命朱耿亢为项目负责人,成员由杨国智、徐金芳、高玉成、段有利等组成。 随后我们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设计前期准备工作。

7月25日在研究所党支部书记王永生带领下一行6人离开益阳,前往天津等地进行设计调研。

 7月26日登上长沙开往北京的2次特快列车,27日到达北京。当天转乘火车去天津,到达后入住天津市中国宾馆,我们6人分别住在宾馆二楼的两间客房。当日调研单位天津轮胎厂热情款待了我们,白天游览了天津市容,晚上又邀请我们到狗不理包子餐厅品尝天津名吃“狗不理”包子。

晚上9点回到宾馆,项目负责人朱耿亢召集开会把第二天工作计划做了部署和安排,然后大家洗漱睡下。
 
 45年前的今天
 
次日(即7月28日)凌晨3时42分,突然间大地狂风呼啸,电闪雷鸣,由远而近传来的巨大轰隆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

顷刻之间地动山摇,地面先是上下剧烈颠簸,后是左右疯狂摇晃,大地颤抖着如同巨大的筛子把我从床上掀翻在地,我几次挣扎着要站起来,可是根本就站不稳。我的第一反应是:地震啦!(1975年2月回老家熊岳城时,曾遭遇过营口、海城7.3级地震,因此我对地震极为敏感。

瞬间宾馆灯光骤然熄灭,漆黑一片,我本能的反应赶紧逃命!我顾不上穿衣服、穿鞋,赤着脚,凭着感觉不顾一切往楼下狂奔。期间屋顶震掉的瓦砾不断打在身上,跑到一楼,又遭遇到中央大厅门前的屏风墙轰然倒塌,屏风墙倒塌时产生的巨大声响,加剧了心里恐慌,我赶紧躲闪,当我跑到宾馆门口时,惊慌失措的人们又堵在了一起……

我跌跌撞撞冲到楼外,一下子瘫坐在路边马路崖子上,气喘嘘嘘,好长时间惊魂未定。

当我镇静下来后,才意识到右脚有些湿润疼痛不止,低头一看右脚大趾甲盖被掀开,鲜血染红了地面。

从宾馆里逃出来的同事,一个个灰头土脸,狼狈不堪,还好没有受伤的。宾馆入住的其他宾客,有人头部流着血,有大腿撞伤的,有胳膊软组织戳伤的,伤势都不算重。

大约一分多钟,狂怒的大地渐渐平静下来。

天还没亮,楼外一片漆黑,宾馆楼前广场上聚集了很多人。人们围在一起议论纷纷,有人以为发生了核战争!还有人怀疑是不是苏联打了进来?到底是怎么回事?震中在何方?

人们在担心着,大地还不时的颤抖,城市在痛苦的呻吟。

天空中飘着小雨,雨淋在身上有些凉意,我只好壮着胆子回客房取衣服,然后再次回到宾馆楼前广场,就这样一直熬到天亮。

当晨曦来临时,城市的轮廓从黑夜中渐渐显现出来,在灰蒙蒙的晨光和地面升起的一片尘雾中,触目所见一片凄惨景象:街道两边楼房有的已全部倒塌成为一片废墟、有的部分倒塌、有的倒掉一面墙,像演话剧《七十二家房客》似的,各层楼屋里的摆设一清二楚,家具和物品散乱得东倒西歪,主人已不知去向。

我们宾馆对面住宅小区的楼房阳台全部坍塌,四楼阳台因钢筋连接悬挂在三楼阳台之间欲落未落。宾馆前道路两旁的电线杆七倒八歪,电线像乱麻一样散落在地面上。

大街上人们衣衫不整、哭喊着,有人从废墟里抬出伤亡者,放到路边等待救援。道路两旁摆放着多位遇难者,尸体上面盖着床单。

震后情景

 
宾馆是上个世纪20年代由德国人修建,欧式风格,典雅精致。 整栋楼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其余材料均为大理石,比起其它建筑更加坚固抗震。

宾馆共四层楼,中心部位呈天井式结构,一楼中央大厅直通楼顶,四周环绕着开放式的走廊,正对着中央大厅,走廊里边排列着客房。服务台设在一楼中央大厅,站在楼上任何一层走廊里,一楼中央接待大厅都能尽收眼底。

虽然宾馆楼体牢固,但由于地震强度大、烈度高,地震还是造成宾馆屋顶及四周墙壁有多处裂缝,缝隙较大的部位可以看见屋外照射进来的阳光,还有中央大厅屏风墙倒塌等。震后清理出的瓦砾装了一大卡车。

宾馆损坏很严重,但没有垮塌。因此没有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只有少数人受了点轻伤。

这真是不幸中的万幸。这一要感谢上帝;二要感谢德国人的建筑质量;

灾情巨大,已无法再进行设计调研工作,领队王永生和大家商量后决定回厂。

随后我们来到火车站,被告知火车已全部停运,什么时候通车还不知道,大家只好返回宾馆等待着。

02 
海河广场避难

海河是天津市内一条主要河流,河流走向不规则,初到天津很难辨别出东、西、南、北。

海河将天津分为河西、河东、河北、和平、南开、红桥等六个区。

1974年上映的故事片《战洪图》描写天津人民抗洪救灾保卫天津,讲的就是海河。

“中国宾馆”距离海河走路约十分钟路程。震后早晨我们一行来到海河边广场,此时已有很多市民在这里避难。人群里有人用半导体收音机收听着广播。正是在这里我首次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报道:“7月28日凌晨3时42分,我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7.5级强烈地震,地震波及到天津、北京”,才知道震中在唐山。(当时报道为7.5级,后来调整为7.8级。
 

震后唐山

 
大震过后,余震又接踵而来,一天要发生上百起余震。余震发生的那一刻每个人都在惊呼之中无奈而又惊恐地等待着余震的折磨。

余震来临时,人们就像坐在一辆毫无规则向前行进的汽车上,一会儿上下颠簸,一会儿左右乱晃,一会儿前后筛动。原本还没有彻底坍塌的楼房,在余震里继续坍塌着,谁也不知会砸向何方。惊恐的高喊声与接踵而来的余震的隆隆声交织在一起,整个世界在那一刻完全失去了规则。

宾馆已不能住人,我们只好到海河边的广场过夜,这里空旷周边没有高层建筑,比较安全。海河广场附近有一座当时天津市标志性建筑:“天津解放桥”。

天津解放桥

 
晚6点多我们再次来到海河广场,在距离解放桥旁边一百米远的地方坐了下来。刚坐下不久,大地再次剧烈晃动起来,此次余震是大震过后最大的一次,事后报道为7.2级。

我们坐在海河岸边亲眼看到和感受到余震来临时的惨烈景象:整个大地在不停颤抖着、解放桥在摇晃、海河对岸的楼房在摇晃、电视塔在摇晃、海河水拍打着岸边掀起阵阵巨浪。

解放桥上行进中的车辆迅速停车,司机下车后和桥上的行人疯狂向桥的两端奔跑。

海河对岸的高层欧式建筑在剧烈的摇晃中轰然倒塌,随后形成一股强大的粉尘烟雾缓缓冲向天空,犹如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此时此刻真的感觉到世界末日已经来临!

天色渐渐的黑了,在海河广场上我们6个人挨在一起枕着旅行袋席地而睡,本以为可以平安过上一夜,可是睡下不久,天空又下起瓢泼大雨。我们只好顶着害怕、壮着胆子,不得已又返回宾馆。

03
不眠之夜

回到宾馆,楼上已不能住人,服务员把大家集中在一楼中央大厅,在地面铺上凉席,不分男女全部睡在地上。

睡下没多久余震就来了,这个晚上先后发生了近百次余震,其中较大余震有30多次。余震来临时人们惊恐万状跑进跑出30多次。

其实有几次根本就没有地震,由于破坏严重,大家对地震产生了极度的恐惧感,神经绷的太紧,稍有风吹草动就往外边跑,结果往往是虚惊一场,这一夜人们被余震折磨得死去活来。

经过多次余震大家总结出经验,判断是否地震:

1.地震来临时看屋顶吊灯是否摇晃、听灯具玻璃器皿之间的撞击声;
2.看大厅墙壁的挂钟是否晃动;

3.睡在地上身体接触地面较为敏感,能较早感觉出地面是否晃动;

一旦有情况迅速逃离。

凌晨2点多钟宾馆大楼再次摇晃起来,震动使宾馆大厅屋顶一盏吊灯突然坠落在地,产生声响。有人惊叫:“地震啦”!大家听到呼叫迅速爬起拼命往楼外冲。不过有一位30多岁的女士说什么也不愿意往外跑了,一把拽着我的胳膊颤抖的对我说:“同志要是楼跨了,请您记得跟解放军说一声,还有一个人被压在下面。”经过多次余震蹂躏,人们都已虚脱了,麻木了,不愿意再往外跑了。此时屋外正下着大雨。

事后报道:夜间最大的一次余震,震级为6.2级。

我们仿佛在做一场噩梦,不知不觉东方已发白,就这样在担惊受怕惶恐不安中,度过了一生中不堪回首却难以忘怀的不眠之夜。
 
当年宣传海报
 
04
吃饭成问题

地震造成天津市工厂停产,宾馆、饭店、商店停业,市内交通、铁路、港口全部停运,整个城市处于瘫痪状态。

震后吃饭成了问题,我们来到街上到处寻找吃的,最后在天津百货大楼(现在已恢复原名叫劝业场)附近,有一家西餐馆还在营业,担心余震餐馆在外面临时摆放几张餐桌,准备卖完冰箱里剩余食品就关门。

震后买食品的人很多,餐馆规定每人限购一份,大家都自觉排着长长的队伍,之后每人分到一盘“沙拉”和一盘至今我也叫不出来名字的“什么鱼”,吃起来甜兮兮的,这是我第一次吃西餐,印象深刻。

震后第一天大家仅仅吃了一餐饭,还是西餐。

调研单位天津轮胎厂第二天派人到宾馆看望我们,并送来10个花卷,帮助我们暂时缓解了吃的问题。

来人说:“他们单位厂房震塌了一些,车间里正在上夜班的工人已有多人遇难,还有3人生死不明,工厂正在组织搜寻废墟里失踪人员。”

在那样危难时期,他们还在想着我们,使我们深受感动,至今难以忘怀。

天津南京路上搭满临建棚

 
05
返回北京

震后第三天,天津至北京火车恢复通车。我们再次来到天津站,此时站前广场聚集了很多等候上车的人们。

在站前广场我们排队等候了两个多小时。铁路警察拿着话筒喊话维持秩序,人们跟着警察在广场上绕了几圈,等队伍拉长、排好后才陆续进站。

站台上放着几张办公桌作为临时售票处,大家依次排队买票,然后直接登上火车。

1976年天津火车站


上车后,车厢里边、车厢两头、洗漱间、过道都挤满了人,跟上世纪80年代春运似的。

安顿好后车厢里的人们开始谈论着各地地震见闻。

一位来自天津本地乘客说:正在天津访问的澳大利亚总理惠特拉姆被震醒,他居住的国宾馆出现了裂缝。

有乘客说:“来时路过天津市地震局,看到一群愤怒的工人在那里砸地震局的牌子,原因是纺织厂女工那天正在交接班,地震突然降临,死了几十人。”

还有乘客说:“他们单位7月27日刚刚结婚的一对夫妻,还来不及饱尝爱情的甘甜就双双罹难。直到步入九泉,夫妻还紧紧拥抱着。”

有人当天到唐山出差,永远留在了那里。有人当天离开唐山,不知不觉地躲过一劫,人生无常,生死瞬间。

地震使铁路路基遭到损坏,时刻还要防备余震的发生,火车开开停停,到北京原来只要1个小时的行程,竟用了4个多小时。

到北京下车后来到站前广场,此时广场上已是人山人海,密密麻麻,全都是滞留北京的旅客,人们背着行李一脸茫然。

我们迅速来到车站售票大厅,大厅里买票的队伍已排到站前广场,我们只好跟着队伍后面,当排到售票窗口前,才得到通知当天开往长沙车票已全部售完。

走出车站,领队王永生提出:“联系一下上级主管部门,让他们帮助想想办法。”随后我们坐上开往和平里的104路无轨电车,在和平里站下车后来到化工部。值班人员接待了我们,他告诉我们:“化工部已停止日常工作,都在抗震救灾。”还说:“现在北京旅馆全部关闭不能住人,北京市民都在外面露宿,你们只能自己想办法找地方过夜。”

离开化工部,我们茫然无助的走在北京大街上。在途径王府井大街时,看到北京市百货大楼正面五层楼东南墙角被震塌,砸在二楼雨搭上,摇摇欲坠。还看到北海公园白塔塔尖被震掉、德胜门箭楼破坏严重......

十里长安街两侧、公园的草坪、体育场以及一切空地上都搭起了防震棚。但北京总体受灾情况,明显的要比天津轻很多,大部分商业网点还在照常营业,公交、地铁照常运营。铁路除东北方向停开,其它方向照常运行。
 
06
天安门广场之夜

之后我们乘地铁来到前门大栅栏。在六必居酱园对面找到一家饭店,大家围着桌子坐了下来,点了很多菜,在这里吃到震后第一餐像样的饭,记得吃的是东北大米饭,还喝到了冰镇啤酒。

肚子填饱了,在哪里过夜又是个问题?大家最后商定还是到天安门广场看看,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应该会有睡觉地方。
 

天安门广场

 
晚9点钟来到天安门广场,眼前广场上已是人山人海,就像当年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壮观场面。

我们从广场南边向北一路找来,找啊!找!转了几圈,终于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南面松树林中(就是现在毛主席纪念堂的位置)找到一块空地勉强能睡下6个人。我们只好天当被,地当床,旅行袋当枕头,几个人挨在一起,地面铺上随身携带的设计图纸,身上盖着图纸,就这样睡了一个晚上。

北方夏季白天和晚上温差大,早晨醒来时盖在身上的图纸被露水打湿,我把大家所用的图纸一张一张收集在一起,再折叠好小心翼翼装进旅行袋里,这些都是我们日后设计需要的重要资料。

地震期间,天安门广场秩序井然,时刻有解放军战士、警察执勤巡逻,在广场上走来走去,感觉很安全。

广场上还有很多外国人,有的用不标准的普通话和北京市民交流,气氛显得尤为和谐、融洽,看的出外国朋友在大灾面前同中国人民同甘苦共患难的友好情谊。

07
归心似箭

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碰上地震难上难,几天的折腾,大家都已疲惫至极,当时就是想家!就是想尽快回家!

第二天我们从前门坐第一班地铁早早来到北京站,此时售票大厅买票的队伍已经排到站前广场,感觉还是来晚了,我们只好跟着队伍的后面无奈的等待着。

令人惊喜的是,在那样的困难时期,居然还买到了卧铺票,虽然都是上铺,大家很多天没有睡好觉,这样可以在火车上安稳的睡上一觉。

8月1日中午登上南下的火车,2日上午到达长沙,在湖南省委第一招待所住了一个晚上,3日上午回到益阳。
 

北京火车站

 
08
再遭“地震”

1976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在唐山大地震发生之前,内蒙古和林格尔、四川松武、云南龙陵先后发生了3次强烈地震,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巨大。唐山大地震的发生,使人们对地震的恐慌达到了顶点。

这一年全国很多地方都在闹“地震”,益阳橡胶机械厂家属区也不例外。

根据当时湖南省地震局发布的地震普及知识资料介绍,湖南近代虽然没有发生过大地震,但历史上还是发生过多起强烈地震,特别强调洞庭湖区域是一个地震带,曾发生过破坏性地震。益阳距离洞庭湖又很近,大家有了这一根据就更加恐慌。

那一时期地震已成为厂里职工议论的中心话题。益阳橡机厂机关科室、车间、汽车队、小车班、船队、五七工厂以及子弟学校,每天上班第一时间谈论的内容都与地震相关。

经过大家议论、发酵,益阳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

我从天津回益阳途径长沙时,在黄兴中路(当时叫大庆路)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地震知识的书,书名叫:《地震问答》。

拿到办公室同事们争先恐后传阅着。首位阅读的是工艺科李锡贵科长,之后研究所、技术科、工艺科、情报室、资料室的同事们几乎都看遍了。

当年购买的《地震问答》

 
那一年,益阳立秋后天气异常的炎热。来至各方信息:有人发现郊区金银山大队“稻田地里的水井近期经常出现冒泡、翻滚现象,并且水位比往常高出很多”。

有人看到:“郊区很多池塘莫名其妙地干了,鱼塘里养的鱼全部死掉了”。

还有人看到:“益阳至桃江公路上有大量的青蛙成群结队的横穿马路”、“成百上千只蝙蝠大白天在益阳橡机家属区上空乱飞”......

这些看似地震前的异常现象,如同火上浇油使人们对地震的恐惧突破极限。这场“地震” 8月22日深夜终于在益阳橡机厂家属区发生了。

那天夜里确实发生了类似于地震时的轰响,也不知是谁先喊:“地震啦”!“地震啦”!接着大家都跟着喊,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地震”的呼喊声回荡在家属区的上空。

听到呼喊声的人们,拉家带口迅速离开楼房,远离建筑物。瞬间家属区空旷地带、池塘周边、子弟学校操场上聚集了成百上千躲避“地震”的人。

这一刻益阳橡机厂家属区沸腾了,家属区的人们沉浸在恐惧和不安的气氛中。

当时我父母家住在41栋。父亲得知“地震”,急忙来到29栋4楼我和弟弟的住处告诉我们:“很多人都在外面躲避地震,你哥俩也出去躲躲吧”,听到消息后我心里又发毛了,心想“地震真的又来啦”!我和弟弟赶紧离开房间下楼,跟着人群来到36栋和40栋之间的池塘边,此时池塘周围已经站满了人。

住在20栋的同事徐金芳工程师和爱人卢铭贤得知“地震”,抱着小孩急匆匆从屋里跑出来,来到空旷地带的草丛中,慌乱中爱人卢铭贤看到草丛中有一条蛇,吓得大喊:“蛇”!“蛇”!徐金芳抓起一块石头冲了过去,重重砸了下去,反复砸了几次,蛇没有动,打开手电筒仔细一看,是一根皮带,结果虚惊一场。原来慌乱中抱小孩时连皮带也一起带了出来,掉在草地上,天黑看不清楚,误以为是一条蛇。

事后有一种说法:22日夜里有人推着满满一板车的货物,途中经过“五七”工厂厂房旁边的马路,由于马路坡度大,推车人在向下坡行走时板车突然失控,失控后的板车像脱缰的野马极速向下坡冲去,过程中板车与地面摩擦产生异常响声,随后板车和货物一同撞向路边电杆上,再次产生巨响,人们误以为是地震了。

当年引发“地震”的道路

 
上图左上方停车场,当年是“五七”工厂制钉车间厂房,厂房现已拆除。右下方道路是家属区通往市区的主要干道,坡度较大,道路右边为42栋住宅楼。

下坡路底端左边为36栋,经过36栋继续往前200米道路左边当时是池塘,池塘左岸边周围依次是:36栋、37栋、38栋、子弟学校操场、39栋、40栋住宅楼。  36栋—40住宅栋楼和子弟学校现已全部拆除,池塘已填平,改建成为益阳市九龙柱市民休闲广场和广法寺寺院。下坡路底端右边当时是金银山大队稻田,现在已变成市区繁华商业步行街。

据当时媒体报道,这一年各地由于误传和其他原因,唐山大地震震后一个阶段全国有14个省、市、自治区的人民露宿户外,4亿人口不得不在防震棚的环境下生活近两个月,北京、天津数百万人在户外搭窝棚睡觉达一年之久,过着惊慌失措的生活,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这种心理损伤,很久才恢复平静。

记得当年唐山大地震后我爷爷曾讲过一句话:“地动山摇必定要换朝”。当时我不相信,认为他老人家讲的是迷信,结果唐山大地震45天后毛主席逝世。事后细想1976年确实是一个时代结束和另一个时代开始的节点,还真的认证爷爷说的有道理。

09 
好好活着

多年来,每当听到有地震发生时,就心有余悸,就联想起45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灾难来得太突然了,让人猝不及防。

人类面对灾难,生命显得不堪一击,许多不可抗拒的力量足以摧毁它脆弱的防线。生命中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谁能预知明天将发生什么呢?

很多时候,失去时才懂得珍惜,要离别方知宝贵。

一个功勋卓著的人,辞世后人们才发现他的价值。一个埋头苦干的人,调走了才想到他的重要。一个朴实无华的生活环境,被喧嚣的场所取代,方怀念它的美好。一段不曾在意的经历,往往多年后以后才品味出它的美好。

唐山大地震,让我深深感悟到这段哲理警句其中的道理。

地震摧毁了24万人的生命,许多生灵在生死之间,无奈的接受生存或者死去的选择。看到那么多无家可归的人,那么多倒在废墟下的生命,不禁伤感,人是那么的脆弱,那么的容易失去珍贵的生命。

我深深感悟到,活着真好,好好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人生真的太无常,很可能在瞬间划上句号。在天灾人祸面前,我们的生命是如此的渺小,如此的脆弱。

因此,我们没理由不好好生活,没有理由不珍惜生命!想想我们有的时候为了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受了一点小小的挫折就埋怨生活对我们不公平。

甚至有些人为了贪图利益不惜用生命作代价......

生命只有一次,没了生命就没了一切。每一个生命都是奇迹,但往往只有感悟生命并感激这种奇迹的人才会创造奇迹。拥有生命,就承担起生存的使命,全身心地去投入,全身心地去感悟生命的真谛。

笑过一次,就会体验人生的快乐;哭过一次就会明白人生的悲苦。热爱生命,为我们的生命增添一抹亮色!

这次巨大的灾难,或许是我们这一代人一生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和伤痛,也是对我们心灵永远无可替代的洗礼和诠释。

好好珍惜现有的一切!活着就是一种幸福!

我们只有好好活着:才能看到美好的未来;才能感受到世界的万千变化;才能欣赏到早晨太阳升起时的雄伟壮丽、夜晚月亮挂上树梢时的柔情与暧昧;才能看到朋友熟悉的笑脸,听到亲人关爱的叮咛......

唐山地震纪念墙,镌刻着24万罹难人员名单

天津抗震纪念碑墓志

1976年唐山大地震,永远的伤痛

10
永远的伤痛

 多年后来自官方报道:唐山大地震总共24.2769万人死亡,16.4851万人重伤,7200多个家庭全家震亡,4204人成为孤儿,1.5886万个家庭解体,3817人成为截瘫患者,2.5061万人肢体残废,遗留下孤寡老人3675人。唐山97%的地面建筑彻底毁坏,直接经济损失达30亿元人民币。

其中天津市死亡2.43万人,重伤2.15万人。天津67%的房屋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达39.2亿元人民币。

灾情之巨,举世罕见。唐山大地震已过去45年,许多往事渐渐被人们淡忘。但“唐山大地震”却像一道永久的伤痕,镂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
 

视频:唐山大地震
 
注一:本文除图11、图12 二张图片外,其余图片均来源于网络,谢谢原作者。
注二:湖南益阳橡胶机械厂简介:1970年8月是由沈阳橡胶机械厂支援建设的三线工厂。工厂目前发展势头良好,产品销往美国、欧洲、东南亚等世界各地。生产规模亚洲第一、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几个大型橡胶机械厂之一。 
 

写于2011年7月

修改2021年7月


文章由作者许可本号分享

插图视频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地震记忆

顾晓阳:我的1976,
大地震、国丧、粉碎"四人帮"
严向群:唐山大地震的京城余波
陆成刚:从唐山地震废墟中走进考场
龚国庆:最怕地震把我的大学震垮了

岳中琦:亲历地震,

我选择北大地震地质专业

韩立新:我亲历的几次中外大地震

袁晞:家在成都
忘不了,地震废墟下那只绝望小手
汶川大地震后,
我在修复"民族记忆链"
袁晞:从失去的生命看国家的尊严
死亡八千余人的邢台大地震
东日本大地震10周年祭:
灾区实拍触目惊心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